运动创伤康复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

手术当天

体位摆放:仰卧位,在患肢下垫枕头,要求枕头从膝关节正后方(腘窝处)再向后延伸10cm处开始由近至足跟逐渐升高呈斜坡状垫起,使患肢抬高,这样既可防止患侧膝关节后方悬空不适,同时也能防止长期将垫子放置在腘窝处出现膝关节屈曲性挛缩的情况发生,一般要求卧床期间尽量维持该体位,如感觉疲劳可以在2-3小时后将枕头或垫子撤掉,将患腿直接放在床上,疲劳缓解后再次恢复上述体位。手术后良好的体位摆放会极大地提高患者的舒适性,并能预防术后相关并发症,如下肢静脉血栓,为后期康复创造有利条件。

 

术后1周

① 踝泵练习:要求患者用力、缓慢、全范围屈伸踝关节。

②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

③ 腘绳肌:等长收缩练习。

④ 支具0°位固定,可扶双拐患肢不负重行走,下地行走后可进行“抗重力踝泵练习”。动作与上面所述踝泵相同,区别在于需自己或他人协助将腿举到与床面垂直练习。借重力作用更好地促进肢体远端的血液回流。

⑤ 术后2天-1周:拔除引流管后开始支具0°位固定下的向前和侧方向直抬腿练习。

 

术后2周

① 继续并加强以上练习。

② 视情况开始屈曲练习:微痛范围内,屈曲角度小于60°, 10分钟/次,每日1次。练习后冰敷20分钟左右。

 

术后3周

①  屈曲练习:被动屈曲角度接近90°。

② 根据膝关节稳定程度,调节夹板30°-50°范围内活动。

 

术后4周

① 被动屈曲练习:被动屈曲角度大于90°,逐渐接近100°,至感到疼痛处保持10分钟,待疼痛减轻后继续加大角度。不得歪斜身体或抬起患侧臀部代偿。

② 后抬腿练习。

③ 负重及平衡练习:保护下站立,双足左右分立与肩同宽,缓慢左右、前后交替移动重心,逐渐增加患侧下肢的负重及用力程度,争取可达到患侧单腿完全负重站立。5分钟/次,2次/组,每日2-3组。一般练习至可患侧单腿站稳1分钟,即可脱拐行走。

④ 逐渐调整夹板至0°-50°范围屈伸。每4-5天加大角度,术后满6周时调节至0°-110°范围。

 

术后5-8周

① 被动屈曲练习:被动屈曲角度达110°-120°。

② 静蹲练习:下蹲至无痛角度,调整脚离墙的距离,使膝一宜垂直于足尖,下蹲角度小于90°。在无痛及可控制的最大角度保持2分钟/次,间隔5秒,5-10次/组,每日2组。

③ 力求达到正常步态行走。

 

术后9-10周

① 被动屈曲角度达120°-130°。

② 开始单膝蹲起练习:在0°-45°范围蹲起,要求动作缓慢、有控制、上体不晃动。必要时可双手提重物以增加练习难度。20次/小组,间隔30秒,2-4组/大组,1-2大组/日。

③ 关节肿痛不明显的患者可以开始固定自行车练习以提高关节灵活性 。无负荷至轻负荷。20-30分钟/次,2次/日。

 

术后11-13周

① 被动屈曲角度逐渐至与健侧相同。同时增加俯卧牵伸以强化膝关节活动度。

② 强化各项肌力练习。随肌力水平的提高,以绝对力量的练习为主。选用中等负荷(完成20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20次/组,2-4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60秒,至疲劳为止。

 

术后3-6个月

此期训练旨在强化肌力及关节稳定性,恢复日常生活各项活动,逐渐恢复运动能力。

① 主动屈伸膝角度基本与健侧相同,且无明显疼痛。每日俯卧位屈曲使足跟至臀部距离与腿相同,持续牵伸10分钟/次。

② 台阶前向下练习:站立于一层台阶上(逐渐增加台阶高度10cm, 15cm,20cm),躯干正直,患腿单腿站立,健腿向前伸出。患腿缓慢下蹲至健腿足跟着地,再缓慢蹬直至完全伸直。力量增强后可双手可提重物为负荷或在踝关节处加沙袋为负荷。要求动作缓慢、有控制、上体不晃动。

此练习主要强化下肢在运动中的控制能力。一般为20次/组,组间间隔30秒,2-4组连续,2-3次/日。

③ 保护下全蹲:3-5分钟/次,1-2次/日,双足与肩同宽,足尖正直向前,支撑保护下缓慢全蹲,足跟不离开地面,至感到疼痛处保持5分钟,待疼痛减轻后继续加大角度。注意双腿平均分配体重,尽可能使臀部接触足跟。此练习可强化屈髋及屈膝的最大角度,同时下蹲拾物、系鞋带、如厕等日常生活中必需动作的功能性练习。一般为3-5分钟/次,1-2次/日。

④ 逐渐恢复日常生活活动。

⑤ 如条件允许,关节情况较好,可以开始游泳(早期禁止蛙泳)、跳绳及慢跑。

⑥ 运动员开始专项运动中基本动作的练习。练习应循序渐进,不可勉强或盲目冒进。强化肌力以保证膝关节在运动中的稳定与安全,必要时可戴护膝保护,但只主张在剧烈运动时使用。

 

术后7个月-1年

此期可在前期训练的基础上,强化肌力及跑跳中关节的稳定性,逐渐、全面恢复剧烈活动或专项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