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创伤康复治疗

1. 分期治疗原则

按照不同的病理过程进行分期处理。

 

1.1 急性期

肌肉、韧带损伤初期,治疗重点是止痛、止血,防止肿胀。应用“RICE”常规(rest、ice、compression、elevation)治疗,即局部休息、冰敷、加压包扎及抬高患肢。损伤后尽快局部外垫棉花,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然后冰敷30分钟,这样的初期处理可以止痛、止血,防止肿胀,十分重要而且有效。对于有骨折或韧带、肌肉、肌腱断裂的患者应做适当的外固定。

 

1.2 稳定期

伤后48小时,出血停止,治疗重点是血肿及渗出液的吸收。可使用物理治疗、按摩、中药外敷等方法促进创伤恢复。支具保护,局部制动至创伤愈合。

 

1.3 恢复期

局部肿痛消失后,渐进进行损伤肢体肌力、关节活动度、平衡及协调性、柔韧性的训练。辅以物理治疗,促进瘢痕软化,防止瘢痕挛缩。

 

2 针对性原则

对于一般非专业运动员的患者,功能恢复的重点是恢复日常生活、工作能力。对于专业运动员要做到尽快治愈,以便尽快恢复正规训练,使患肢功能尽可能完全恢复。对于专项运动员,针对某些运动素质、肌肉功能及柔韧性的特殊要求,进行专项运动所需要的平衡、协调性的训练,即所谓SAID(specific adaptation to imposed demands)原则。

 

2.1 骨骼肌损伤治疗原则

骨骼肌损伤的处理原则是尽可能不在局部形成大的瘢痕。如果损伤比较轻微,岀血较少,一般不需采取手术治疗。如果损伤较重,出血较多,则必须及时行手术清理血肿,结扎岀血的血管,缝合修复损伤的肌肉使损伤部位尽量不留空腔,术后加压包扎。

对于轻微的骨骼肌损伤,可以采取保守治疗,急性期可以采用冰敷、制动和加压包扎等处理措施。急性期过去以后,可采用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后期主要是采用一些软化瘢痕的治疗,比如超声波治疗、蜡疗等。同时尽可能地加强未受伤部位肌肉力量和肢体的功能锻炼,以改善全身状态,避免再次损伤。

骨骼肌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包括缺血性骨骼肌变性坏死机化和骨化性肌炎。缺血性骨骼肌变性坏死机化是比较难以治疗的,因此临床早期介入,避免骨骼肌长期处于缺血状态是治疗的关键,否则一旦肌肉坏死,就易形成瘢痕组织挛缩;骨化性肌炎,又称异位骨化,是指骨骼肌中出现骨化现象。骨化性肌炎急性发作期患者局部红肿等症状明显,但是等到异位骨化形成,局部炎症会逐渐消失,此时就到达了静止期。如果异位骨化影响关节功能,可以在静止期采用手术切除的方法治疗。但是当骨化性肌炎处于活动期,是不能进行手术治疗的。

 

2.2 韧带损伤的治疗原则

韧带的主要成分是胶原纤维,其内分布有大量的本体感觉装置,用于反馈关节活动状态。当韧带损伤后未能及时处理导致韧带愈合在拉长位置,这些本体感觉装置反馈关节活动状态将发生延误,从而使机体不能及时通过相应肌肉收缩来保持关节的正确位置,从而发生关节的反复扭伤。

韧带止点是典型的末端结构,在解剖上是相对薄弱的部位,因此韧带断裂多数在止点部位而不是在韧带中间。在重建韧带或缝合韧带时,由于末端形成过程较慢,大约需要6-8周才能够承受张力,而一个末端的解剖重建有时需要3-6个月甚至更长,需要在手术后给予缝合部位充分的固定时间,在制定康复程序时要特别关注末端重建。

韧带断裂如果不进行及时处理,断端部位常常不能在原来的解剖位置愈合,会导致关节不稳。有些韧带的功能极其重要,一旦断裂可能导致关节的严重不稳,在治疗时应采取手术重建。但有些韧带断裂后不一定造成关节的严重不稳,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保守治疗,比如外固定加局部肌力及本体感觉训练。康复训练也是以恢复关节的稳定为主要目的。

韧带断裂的康复程序必须要兼顾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尽可能恢复原有韧带的张力;二是保持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三是恢复肌肉力量;最后是恢复关节的本体感觉。

 

2.3 肌腱损伤的治疗原则

肌腱连接肌肉和骨骼,传递骨骼肌收缩力,使效应骨产生位移做功。肌腱由胶原纤维组成,具有强大的抗张能力。肌腱在效应骨的止点称为末端。由于末端结构承受外力的能力与肌腱及骨相比较差,是比较容易受伤的部位。肌腱止点部位受力大,血液循环欠丰富,易发生变性,导致末端病。末端病是肌腱或者韧带在效应骨止点部位发生劳损性炎症改变的统称。

 

2.4 软骨损伤的治疗原则

因软骨组织不具备自身修复能力,所以关节软骨损伤是不可自愈的。目前对于关节软骨损伤的治疗可以分为早期阶段的保守治疗和晚期的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对减轻症状、延缓骨关节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保守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轻滑膜炎症,减少炎症因子的分泌,保护关节软骨不发生或者延缓发生继发损坏。方法包括理疗、药物等。手术治疗包括微骨折、软骨细胞移植、软骨组织移植、关节置换等。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应该强调增加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训练,以稳定关节,改善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