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5)康复治疗

1. 非手术治疗

1.1 卧床休息

卧床休息可减少颈椎的负荷,有利于症状的减轻或消除。注意选择合适的枕头和颈部姿势。注意卧床时间不宜过久,以免发生肌肉萎缩,肌肉、韧带、关节囊粘连,关节僵硬等变化。还需强调的是在各型颈椎病的间歇期和慢性期,除症状较重的脊髓型患者外,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安排适当的工作,不需长期卧床休息。

 

1.2 矫形支具

治疗颈椎的矫形支具主要用于固定和保护颈椎,矫正颈椎的异常力学关系,减轻颈部疼痛,防止颈椎过伸、过屈、过度转动,避免造成脊髓、神经的进一步受损。

最常用的有颈围、颈托,可应用于各型颈椎病急性期或症状严重的患者。颈托也多用于颈椎骨折、脱位,经早期治疗仍有椎间不稳定或半脱位的患者。但应避免不合理长期使用,以免导致颈肌无力及颈椎活动度不良。

 

1.3 药物治疗

药物在颈椎病的治疗中可以起到辅助的对症治疗作用,常用的药物有:非甾体消炎止痛药(NSAID),扩张血管药物,营养和调节神经系统的药物,解痉类药物,中成药,外用药。

 

1.4 颈椎牵引

治疗颈椎牵引疗法对颈椎病是较为有效且应用广泛的一种治疗方法。此疗法适用于各型颈椎病,对早期病例更为有效。对病程较久的脊髓型颈椎病进行颈椎牵引,有时可使症状加重,故较少应用。

 

1.4.2 颈椎牵引的参数选择
  • 牵引时间

相对于椎间盘和韧带,椎体为刚性物体,在受到应力作用时,几乎不产生应变,而椎间盘属于黏弹性物质,所以牵引时主要是椎间盘和韧带发生蠕变。根据蠕变方程拟合曲线和实际测量的结果,在蠕变曲线最初的10-20分钟内,椎间盘的应变随时间上升得较快,然后逐渐减慢,30分钟后,即使时间再延长,应变也不增加。说明颈椎牵引时间以20-30分钟较合适。

 

  • 牵引角度

关于牵引角度,虽然报道不一,但大多认为以颈椎屈曲0°-30°较合适。当牵引力向前倾斜一个小角度时,牵引力与颈椎的横截面垂直,能均匀加宽前后椎间隙,致使椎间孔与椎管均匀扩大,以减轻或消除颈肩部疼痛。前倾8°-10°的牵引力,对牵离被嵌顿的小关节也有作用,并使扭曲于横突孔中的椎动脉得以伸展,改善头部的缺血状况,使头晕、头痛得以减轻或消失。有观察表明,颈椎前倾角度小时,牵引力作用于上颈椎,随颈椎前倾角度加大,作用力的位置下移。

根据累及节段选择牵引角度可参考以下标准:C1-4段选择0°,C5-6段选择15°,C6-7段选择20°,C7-T1节段选择25°。有学者提岀,应根据颈椎病的类型确定牵引的角度,颈型颈椎病牵引时颈椎宜前倾10°-20°,神经根型颈椎病前倾20°-30°,脊髓型颈椎病后仰10°-15°。在牵引过程中还应根据患者的反应做适当调整。

 

  • 牵引重量

从小重量开始,参考值为4-6kg,逐渐可增加至10-15kg。若牵引时间短,患者身体状况好,牵引的重量可适当增加,若牵引时间长,牵引重量要小些。在牵引时,可根据患者的反应做适当调整。牵引1-3次,可有颈部或患上肢酸胀或疼痛轻度增加的情况,这是局部组织或神经根受到牵拉刺激的反应。若牵引后疼痛明显增加或头晕,应调整牵引参数或停止牵引治疗。

 

1.5 物理因子治疗

在颈椎病的治疗中,物理因子治疗可起到多种作用,也是较为有效和常用的治疗方法。物理因子治疗可以消除神经根及周围软组织的炎症、水肿,改善脊髓、神经根及颈部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状态,缓解颈部肌肉痉挛,延缓或减轻椎间关节、关节囊、韧带的钙化和骨化过程,增强肌肉张力,改善小关节功能,改善全身钙磷代谢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常用的方法有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低中频电疗、高频电疗法、石蜡疗法、磁疗、超声波、光疗、水疗、泥疗等。

 

1.5.1 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

应用直流电导入各种中、西药物治疗颈椎病,有一定治疗效果。但要用能电离的药物,并明确药物离子的电性。可导入的药物有中药制剂(如乌头碱提取物)、维生素类药物、镇痛药等,作用极置于颈后部,非作用极置于患侧上肢或腰骶部,电流密度为0.08-0.1mA/cm2,每次2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一个疗程。

 

1.5.2 高频电疗法

常用的有短波、超短波及微波疗法,通过其深部透热作用,改善脊髓、神经根、椎动脉等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功能恢复。超短波及短波治疗时,颈后单极或颈后、患侧前臂斜对置,微热量,每次10-15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一个疗程。微波治疗时,将微波辐射电极置于颈部照射,微热量,每次10-12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一个疗程。

 

1.5.3 低频调制中频电疗法

电极于颈后并置或颈后、患侧上肢斜对置,根据不同病情选择相应处方,如止痛处方、调节神经功能处方、促进血液循环处方,每次2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一个疗程。

 

1.5.4 超声波疗法

作用于颈后及肩背部,常用接触移动法,0.8-1.OW/cm2,每次治疗8-1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一个疗程。可加用药物透入,常用维生素B、氢化可的松、双氯芬酸等。

 

1.5.5 磁疗

即利用磁场治疗疾病的方法。常用脉冲电磁疗,磁圈放置于颈部和(或)患侧上肢,每次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1.5.6 红外线照射疗法

红外线灯于颈后照射,照射距离30-40cm,温热量,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一个疗程。

 

1.5.7 石蜡疗法

石蜡的比热大,导热系数小,融化时吸收大量的热量,冷却时慢慢将热量放出,热作用时间长、加热均匀。另外,石蜡有良好的可塑性、黏滞性和延伸性,可与治疗部位密切接触。将加热后的石蜡敷贴于患处,使局部组织受热、血管扩张,循环加快,细胞通透性增加,由于石蜡的热作用持续时间较长,故有利于深部组织水肿消散、消炎、镇痛。常用颈后盘蜡法,温度42°,每次治疗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一个疗程。

 

1.6 针灸治疗

针灸疗法包括针法与灸法。针法就是用精制的金属针刺入人体的一定部位中,可根据病症辨证选穴和经络触诊检查出阳性反应的穴位,也可以寻找准确的压痛点,用适当的手法进行刺激。

灸法则是用艾条或艾炷点燃后熏烤穴位进行刺激,通过刺激来达到调整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防治疾病的目的。针灸疗法对颈椎病的治疗可取得明显疗效,而且设备简单、易行。

针法常取绝骨穴和后溪穴,再配以局部穴位的大椎、风府、天脊、天目、天柱等,一般每日一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2周为一个疗程。因为绝骨穴属足少阳胆经,是足三阳络,为髓之会穴;后溪穴属太阳小肠经,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过督脉。

颈后部正是督脉,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必经之路;而侧颈部有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通过,所以能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疏筋止痛的功效。

 

1.7 推拿和手法治疗

推拿和手法治疗是根据颈椎骨关节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的原理为治疗基础,针对其病理改变,对脊椎及脊椎小关节进行推动、牵拉、旋转等手法进行被动活动治疗,以调整脊椎的解剖及生物力学关系,同时对脊椎相关肌肉、软组织进行松解、理顺,达到改善关节功能、缓解痉挛、减轻疼痛的目的。但手法治疗和正脊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目前并不明确,可能会导致症状加重或严重的并发症,所以在使用之前需慎重考虑,同时,治疗前的影像检查可有效降低风险。

常用的方法有中式手法及西式手法。中式手法指中国传统的按摩推拿手法,一般包括骨关节复位手法及软组织按摩手法。西式手法在我国常用的有麦肯基(Mckenzie)方法、关节松动手法(Maitland手法),脊椎矫正术(chiropractic)等。

 

1.7.1 推拿治疗分类

推拿治疗大致可分为两类:传统的按摩、推拿手法和旋转复位手法。

(1) 传统的按摩、推拿手法:治疗前对患者的病情应有全面地了解,手法要得当,切忌粗暴。在颈、肩及背部施用揉、拿、捏、推等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施行推拿手法时还应包括患侧上肢,椎动脉型和交感型颈椎病应包括头部。推拿治疗颈椎病对手技的要求高,不同类型的颈椎病,其方法、手法差异较大。

(2) 旋转复位手法:应用于颈椎小关节紊乱、颈椎半脱位等疾患。该法难度较大,若操作不熟练则存在一定风险。

 

1.7.2 Mckenzie技术

认为颈椎疾患与过长时间的坐姿和频繁的颈部屈曲相关,通过一定形式的训练可增加活动的范围,形成一种节律性的牵张,基本方法包括颈部伸展运动、颈部侧弯运动、颈部转动运动、颈部弯曲运动等。

 

1.8 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可增强颈与肩胛带肌肉的肌力,保持颈椎的稳定,改善颈椎各关节功能,防止颈部僵硬,矫正不良体姿或脊柱畸形,促进机体的适应代偿能力,防止肌肉萎缩、恢复功能、巩固疗效、减少复发。故在颈椎病的防治中运动疗法起着重要的作用。

 

1.8.1 颈椎被动活动训练

颈椎病可致关节活动受限,以伸展、侧屈、旋转受限显著。被动活动训练包括被动活动度训练和被动活动对抗训练。

 

1.8.2 颈椎主动活动度训练

次数以不明显增加患者的疼痛为标准,一般由患者自己进行,必要时应由医师指导保护。主动活动度训练常与康复训练中的徒手体操同时进行。

 

1.8.3 颈部肌肉等长等张收缩训练

等长收缩可维持和恢复颈部肌肉力量,对于佩戴支具或围领的患者尤为重要。以手掌的压力为手法阻力与头的一侧对抗5秒,间歇5秒,重复6遍,每天2-3次。

 

1.8.4 颈部悬吊训练

颈部悬吊训练是有效增加颈部肌力,特别是颈部局部稳定肌肌力,增加颈椎稳定性的有效方法。适用于颈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恢复期。训练时患者仰卧,使用专用宽吊带将枕部悬吊。根据患者情况可采用开链运动、静态/动态闭链训练。

 

2. 手术治疗

无论哪一型颈椎病,其治疗的基本原则都是遵循先非手术治疗,无效后再手术治疗这一基本原则。这不仅是由于手术本身所带来的痛苦和易引起损伤及并发症,更为重要的是颈椎病本身绝大多数可以通过非手术疗法使其缓解和停止发展、好转甚至临床痊愈。除非具有明确手术适应证的病例,一般均应先从正规的非手术疗法开始,并持续3-4周,一般均可显效。对呈进行性发展者,则需要及早进行手术。手术术式分颈前路和颈后路手术两种。

术后注意事项:术后早期患者佩戴颈托活动,术后6周可去除颈托,开始颈椎功能锻炼,包括旋转及屈伸活动,但范围不能太大。12周后,患者可以逐渐恢复至术前工作状态。颈椎前路椎间盘置换术后可佩戴颈托2周,两周后不要再佩戴颈托。长时间的固定可使人工椎间盘前方骨痂生长,影响人工颈椎间盘的活动程度。

 

3. 医疗体操

无任何症状者,可以每日早、晚各数次进行颈椎保健操。

3.1 与颈争力

站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两手叉腰,抬头望天,低头看地,自然呼吸。

3.2 前伸探海

头颈前伸并转向右下方,双目前下视,似向海底窥视,然后还原向左。

3.3 回头望月

单击 “编辑” 按钮更改此文本。这是测试文本。

头颈向右后上方尽力转,双目转视右后上方,似向天空望月亮一样,头颈转向左后上方,双目望月。

3.4 往后观瞧

头颈向右后转,目视右方;头颈向左后转,目视左方。

 

3.5 金狮摇头

头颈向左、右各环绕数周。缓慢屈、伸、左右侧屈及旋转颈部的运动。加强颈背肌肉等长抗阻收缩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