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oove 3D复合运动训练台×颈椎病
3D复合运动训练台采用“Elispheric 3D movement”专利技术,平台沿三个平面进行椭圆、倾斜和旋转运动。“Elispheric 3D movement”是法国Allcare的专利技术。依据对脊柱自然运动中相邻椎体的观察,发现通过在三维平面进行螺旋和非线性的复合运动可以强化脊柱功能。
腰椎间盘突出定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4~5、腰5~骶1发病率最高,约占95%。
腰椎间盘突出分型
腰椎间盘突出临床表现及体征
1. 腰痛
是大多数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发生率约91%。由于纤维环外层及后纵韧带受到髓核刺激,经窦椎神经而产生下腰部感应痛,有时可伴有臀部疼痛。
2. 下肢放射痛
虽然高位腰椎间盘突出(腰2~3、腰3~4)可以引起股神经痛,但临床少见,不足5%。绝大多数患者是腰4~5、腰5~骶1间隙突出,表现为坐骨神经痛。典型坐骨神经痛是从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到足部的放射痛,在喷嚏和咳嗽等腹压增高的情况下疼痛会加剧。放射痛的肢体多为一侧,仅极少数中央型或中央旁型髓核突出者表现为双下肢症状。坐骨神经痛的原因有三:①破裂的椎间盘产生化学物质的刺激及自身免疫反应使神经根发生化学性炎症;②突出的髓核压迫或牵张已有炎症的神经根,使其静脉回流受阻,进一步加重水肿,使得对疼痛的敏感性增高;③受压的神经根缺血。上述三种因素相互关连,互为加重因素。
3. 马尾神经症状
向正后方突出的髓核或脱垂、游离椎间盘组织压迫马尾神经,其主要表现为大、小便障碍,会阴和肛周感觉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控及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等症状,临床上少见。
1. 一般体征
(1)腰椎侧凸是一种为减轻疼痛的姿势性代偿畸形。视髓核突出的部位与神经根之间的关系不同而表现为脊柱弯向健侧或弯向患侧。如髓核突出的部位位于脊神经根内侧,因脊柱向患侧弯曲可使脊神经根的张力减低,所以腰椎弯向患侧;反之,如突出物位于脊神经根外侧,则腰椎多向健侧弯曲。
(2)腰部活动受限大部分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腰部活动受限,急性期尤为明显,其中以前屈受限最明显,因为前屈位时可进一步促使髓核向后移位,并增加对受压神经根的牵拉。
(3)压痛、叩痛及骶棘肌痉挛压痛及叩痛的部位基本上与病变的椎间隙相一致,80%~90%的病例呈阳性。叩痛以棘突处为明显,系叩击振动病变部所致。压痛点主要位于椎旁1cm处,可出现沿坐骨神经放射痛。约1/3患者有腰部骶棘肌痉挛。
2. 特殊体征
(1)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患者仰卧,伸膝,被动抬高患肢。正常人神经根有4mm滑动度,下肢抬高到60°~70°始感腘窝不适。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根受压或粘连使滑动度减少或消失,抬高在60°以内即可出现坐骨神经痛,称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在阳性病人中,缓慢降低患肢高度,待放射痛消失,这时再被动屈曲患侧踝关节,再次诱发放射痛称为加强试验阳性。有时因髓核较大,抬高健侧下肢也可牵拉硬脊膜诱发患侧坐骨神经产生放射痛。
(2)股神经牵拉试验患者取俯卧位,患肢膝关节完全伸直。检查者将伸直的下肢高抬,使髋关节处于过伸位,当过伸到一定程度出现大腿前方股神经分布区域疼痛时,则为阳性。此项试验主要用于检查腰2~3和腰3~4椎间盘突出的患者。
3. 神经系统表现
(1)感觉障碍视受累脊神经根的部位不同而出现该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阳性率达80%以上。早期多表现为皮肤感觉过敏,渐而出现麻木、刺痛及感觉减退。因受累神经根以单节单侧为多,故感觉障碍范围较小;但如果马尾神经受累(中央型及中央旁型者),则感觉障碍范围较广泛。
(2)肌力下降70%~75%患者出现肌力下降,腰5神经根受累时,踝及趾背伸力下降,骶1神经根受累时,趾及足跖屈力下降。
(3)反射改变亦为本病易发生的典型体征之一。腰4神经根受累时,可出现膝跳反射障碍,早期表现为活跃,之后迅速变为反射减退,腰5神经根受损时对反射多无影响。骶1神经根受累时则跟腱反射障碍。反射改变对受累神经的定位意义较大。
颈椎病的康复治疗
治疗原则
此期神经根水肿和无菌性炎症明显,应以卧床休息为主,卧床时间不应超过1周;活动时可借助腰围固定;理疗时禁用温热疗法;牵引距离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手法治疗以肌松类手法为主;应避免腰背部的等张运动训练
可用温热物理治疗,改善血液循环;手法治疗以松动手法为主,如推拿的旋扳手法;进行腰背肌和腹肌的肌力训练,改善腰椎稳定性;鼓励适度活动;避免可能加重症状的体位和姿势;减少腰背受力,改善工作环境,预防疾病复发
康复治疗措施
根据不同时期,可选择卧床、腰椎牵引、物理因子治疗、手法治疗、运动疗法等治疗方法
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低中频电疗、高频电疗法、石蜡疗法、磁疗、超声波、光疗、水疗、泥疗
中式手法
指中国传统的按摩推拿手法,一般包括骨关节复位手法及软组织按摩手法。
西式手法
在我国常用的有麦肯基(Mckenzie )方法、关节松动手法 (Maitland 手法),脊椎矫正术(chiropractic )等。
腰椎被动活动训练
腰椎主动活动度训练
腰部肌肉等长等张收缩训练等长收缩
腰部悬吊训练
腰背肌练习
五点支撑法,仰卧位,用头、双肘及双足跟着床,使臂部离床,腹部前凸如拱桥,稍倾放下,重复进行。三点支撑法,在前法锻炼的基础上,待腰背稍有力量后改为
三点支撑法
仰卧位,双手抱头,用头和双足跟支撑身体抬起臀部。飞燕式,俯卧位,双手后伸置臀部,以腹部为支撑点,胸部和双下肢同时抬起离床,如飞燕,然后放松。
- 体前屈练习:身体直立双腿分开,两足同肩宽,以髋关节为轴,上体尽量前倾,双手可扶于腰两侧,也可自然下垂,使手向地面接近。做1~2分钟,还原。重复3~5次。
- 体后伸练习:身体直立双腿分开,两足同肩宽。双手托扶于臂部或腰间,上体尽量伸展后倾,并可轻轻震颤,以加大伸展程度。维持1~2分钟后还原,重复3~5次。
- 体侧弯练习:身体开立,两足同肩宽,两手叉腰。上体以腰为轴,先向左侧弯曲,还原中立,再向右侧弯曲,重复进行并可逐步增大练习幅度。重复6~8次。
- 弓步行走:右脚向前迈一大步,膝关节弯曲,角度大于90°,左腿在后绷直,此动作近似武术中的右弓箭步。然后迈左腿成左弓步,左右腿交替向前行走,上体直立,挺胸抬头,自然摆臀。每次练习5~10分钟,每天2次。
- 后伸腿练习:双手扶住床头或桌边,挺胸抬头,双腿伸直交替后伸摆动,要求摆动幅度逐渐增大,每次3~5分钟,每天1~2次。
- 提髋练习:身体仰卧,放松。左髋及下肢尽量向身体下方送出,同时右髋右腿尽量向上牵引,使髋骶关节做大幅度的上下扭动,左右交替,重复1~8次。
- 蹬足练习:仰卧位,右髋、右膝关节屈曲,膝关节尽量接近胸部,足背勾紧,然后足跟用力向斜上方蹬出,蹬出后将大小腿肌肉收缩紧张一下,约5秒种左右。最后放下还原,左右腿交替进行,每侧下肢做20~30次。
- 伸腰练习:身体直立,两腿分开,两足同肩宽,双手上举或扶腰,同时身体做后伸动作,逐渐增加幅度,并使活动主要在腰部而不是髋骶部。还原休息再做,重复8~10次,动作要缓慢,自然呼吸不要闭气,适应后可逐渐增加练习次数。
- 悬腰练习:两手悬扶在门框或横杠上,高度以足尖刚能触地为宜,使身体呈半悬垂状,然后身体用力,使臂部左右绕环交替进行。疲劳时可稍事休息重复进行3~5次。
Imoove3D×腰椎间盘突出的康复治疗方案
一、治疗效果
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缓解腰部部疼痛、增腰腹部肌力。
二、适用/禁忌情况
适应情况:
退变型、膨出型、突出型、脱出后纵韧带下型腰椎间盘突出。
禁忌情况:
- 未确定分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
- 高血压/心脏病患者遵医嘱使用
- 妊娠期妇女
- 腰椎术后早期
- 腰部急性损伤早期
- 眩晕症
三、适用症状
由于退变型、膨出型、突出型、脱出后纵韧带下型腰椎间盘突导致的腰部及下肢疼痛、腰腹部肌肉力量下降、关节活动度受限的患者。
四、使用方法
1、腰椎关节松动技术
(1)患者站于训练台上,治疗师双手放于患者髂前上棘处,固定住患者骨盆并使患者腰部部肌肉放松,保持躯干及膝关节直立设置训练台旋转速度(初次治疗建议速度在20-25之间、幅度在35-40之间、偏转角度不做调节)启动后,治疗师嘱患者放松并站直身体跟着训练台进行运动。通过恒定速度的松动可以有效的帮助患者进行腰椎肌肉放松以及扩大颈椎椎体间隙,从而改善颈部疼痛以及活动度受限的情况。适用于退变型、膨出型、突出型、脱出后纵韧带下型腰椎间盘突出。
(2)患者站立于训练台上,嘱患者向前弯腰,双手扶住左右两侧扶手,膝关节保持直立,两脚尖向前,双腿自然开立。(初次治疗建议速度在20-25之间、幅度在45-50之间、偏转角度不做调节)启动设备进行腰椎关节松动。时间控制在5-10分钟,松动期间每2分钟休息一次,每次休息建议30秒。通过自我牵拉+被动关节松动可以有效帮助患者扩大关节活动度、环节腰部疼痛。
(3)患者双脚着地,坐于训练台之上,双手抱胸,上身保持挺直,两腿自然开立,脚尖向前。(初次治疗建议速度在20-25之间、幅度在45-50之间、偏转角度不做调节)启动设备进行腰椎关节松动。时间控制在5-10分钟,松动期间每2分钟休息一次,每次休息建议30秒。坐位下松动可以有效帮助患者缓解疼痛,充分牵拉放松腰部肌肉及腰椎旁小肌群。
2、腰椎椎关节稳定性训练
患者站位于训练台上,两脚自然开立,脚尖向前。双手扶两侧扶手,进行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腰部弯曲动作。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旋转速度以及幅度(建议初始速度在35-40、幅度25-35)通过不同方向的动态稳定性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腰椎不稳定状态,缓解腰部肌肉紧张与疼痛。
3、腰腹臀部及下肢肌肉力量训练
- 腰腹部肌群力量训练
患者坐于训练台上,双手扶住训练台两侧边缘,抬起双腿时双腿离开训练台或者双腿交替上抬(建议初始速度在35-40、幅度30-35)每次训练5-10组,每组抬腿保持20秒,休息10秒。后期可适当增加组数时间。
- 臀部肌群力量训练
患者站于训练台上,双手扶住训练台(后期不扶)两脚自然开立,脚尖向前,(建议初始速度在35-40、幅度30-35)做髋关节外展、后伸、高抬腿动作各5-10组,每组10个。后期可适当增加组数。
- 下肢肌群力量训练
患者站于训练台上,双手扶住训练台(后期不扶)两脚自然开立,脚尖向前,上身挺直。(建议初始速度在35-40、幅度30-35)做深蹲动作。5-10组,每组10个。后期可适当增加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