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技体育中,对于运动员而言,运动损伤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但了解损伤的相关知识并在损伤后采取有效的康复训练,从康复期到恢复专项训练,从一般运动能力到专项运动能力之间的空白区上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损伤发生对运动员训练及竞技水平造成的不良影响。

运动损伤的发生特点

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与所从事的项目有密切联系,表现出明显的项群项目特征,如体操健美操运动员运动损伤多发于肩、腕、腰、膝等部位;田径的三铁投掷类运动员肩部、肘关节和腰部容易受伤;田径的短跑、跨栏运动员易伤及大腿后部肌群;足球运动员受伤主要集中在下肢;羽毛球网球运动员手腕和肘部更易劳损受伤;篮球项目运动员脚部和膝部伤患集中。


运动损伤后要解决的问题

运动损伤发生后,康复训练的重点是解决肌肉力量、本体感觉与关节活动度三个关键问题。受伤的部位不同,所采用的康复训练也不同。大多数伤病康复期,要经历损伤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几个阶段。


肌肉功能康复训练

提高肌肉质量和力量,恢复骨骼肌肉的功能是康复治疗优先考虑的重点。然而,患有骨骼肌肉损伤的运动员由于疼痛和损伤风险等原因很难进行大强度的力量训练。而 BFR 为这类人群提供了恢复肌肉功能的新途径。

血流限制训练(BFR)又称加压训练(KAATSU training),指在运动期间通过特殊加压装置对肢体进行外部加压,使静脉血流闭塞的同时部分阻塞动脉血流以提高训练效果的方法。BFR既适用于上肢骨骼肌肉损伤,也适用于下肢骨骼肌肉损伤,因此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运动员康复。

国内外相关文献表明,BFRT 可有效增加肌肉质量和力量、提高有氧能力、防止废用性肌萎缩、加速损伤和手术后的康复进程,并可能对治疗骨骼肌肉相关疾病具有积极作用。BFRT 产生效果的主要机制可能是代谢应激的增加,其涉及激素分泌、蛋白质合成与抑制调节、肌纤维募集和细胞肿胀等过程。BFR 为运动员和无法承受大强度力量训练的人群提供了发展肌肉力量的替代方法。

在一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手术后的康复研究中,将 44 名 ACL 术后重建患者分为常规康复组和 BFR 康复组(两组康复训练内容相同)。16 周训练后,仅在 BFR 康复组发现膝关节力量和伸膝肌CSA 显著提高。

 


下肢康复训练

膝关节损伤会导致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微弱,受损伤运动员普遍存在股四头肌萎缩的现象,同时膝关节的稳定性受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影响和制约,膝关节损伤所伴随的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减弱,是导致膝关节稳定性不足的根本原因。

在膝关节损伤后的康复训练过程中,先期进行股四头肌锻炼得到了国内外康复训练专家的认同。而在针对股四头肌的诸多训练方式中,等长收缩练习被认为是运动员膝关节损伤或者术后初期最常用的训练方式,也被认为是最适宜,且康复效果最佳的方式。等长收缩是指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改变的一种运动。

大家可查看往期文章《下肢肌力康复训练》了解被动运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和抗阻运动几种康复训练方法,这些训练都可通过下肢闭链多功能测试训练系统实现。当然,徒手康复训练如靠墙静蹲,或借助简单器械的康复训练手段如瑞士球靠墙蹲起、瑞士球靠墙单腿蹲起、弹力带双腿蹲等等,也是膝关节损伤可采用的肌肉力量训练方法。

 

上肢康复训练

通过开展早期的关节活动度及肌力运动训练,缓解肿胀感与疼痛感,防止肌肉萎缩或者关节粘连等情况出现。在损伤部位疼痛承受范围之内,循序渐进开展主动康复训练。针对上肢运动损伤,除了物理康复治疗外,要在术后合适的时期开展运动康复治疗,如肩关节的内旋、外旋、前屈、后伸、外展及内收,肘关节的屈伸,腕关节的屈伸及外展内收,前臂旋前旋后。

以肩部康复运动为例,功能性肩部训练是康复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肩胛骨稳定性对于产生肩关节所需的正常运动模式非常重要,以使其恢复完全的健康状态并防止将来受伤。功能性肩部训练由等长或静态的肩部运动,逐步过渡到动态、功能性运动。肩部的内旋、外旋、推胸以及其他使用阻力带或哑铃配重的锻炼,都可以通过功能性拉力训练器得到训练。运动员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保持关节稳定,这些练习增强肩膀和手臂的肌肉,尤其是肩袖、胸部和上背部。 


神经肌肉训练

有学者指出,我国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根源是动作不稳定、不对称和代偿性动作等“弱链”模式。由于运动员长期进行专项训练,动作模式单一,常导致神经-肌肉系统忘记本体发力方式,造成动作模式错误及关节周围肌群用力不均匀、不协调,致使关节稳定性下降,长期训练可能增加关节磨损和肌肉拉伤等运动损伤的风险。

通过DIMOVE三维六向不稳定训练,识别训练过程中的异常动作,激活因单一运动模式而长期不工作的肌肉,重建神经-肌肉系统的动作模式,使关节周围肌肉协调用力,逐步提高动作模式的稳定性。通过不同的限位设置,提供不同等级的训练难度,满足不同部位的训练需求。

 

本体感觉训练

本体感觉包括位置觉与运动觉,在竞技体育的各项技术动作中本体感觉能够为运动员提供关节运动的位置及信息,在控制肌肉运动,协调肌肉张力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决定了运动员关节的正常运动功能。

关节出现损伤后,无论是关节内部组织结果还是关节外组织,其力学结构、本体感觉功能都遭到了破坏或影响,这是导致关节运动功能降低根本原因。本体感觉的训练有助于身体平衡及姿态的控制,有利于运动员早期恢复到运动中,可以增强肌肉力量以及关节的稳定性,还可以进一步降低重返运动后再次损伤的风险


对于运动员而言,恢复本体感觉的训练方法可以采用3D复合运动训练台,在这个动态的运动平台上,不断变换训练的内容和方案、包括各种动作、接触面运动的角度和速度、各种干扰等,反复给予运动员新鲜刺激,让身体各个部位尽可能更多地参与进来。3D复合运动训练台可以在术后介入早期评定和本体感觉训练中,直到康复训练后期。

  

关节活动度训练

关节活动度训练,是利用徒手对活动受限、不能进行主动或辅助主动运动的运动员采用的训练方法,目的是确保肌肉和构成关节的软组织的柔韧性,维持关节正常的活动范围,防止因关节长期制动而出现挛缩。

Maitland 四肢关节松动术康复效果比较明显,近年来国外康复训练领域运用较多。Maitland关节松动术一般分四级,一级是在关节起始端进行松动。二级是在关节活动时不接触终末端进行松动。三级是接触关节的终末端,四级是在关节中末端小范围松动。关节松动能够改善屈伸受限和内外翻受限;以后逐步开始进行关节的被动活动。也可采用被动加辅助器械的方法练习活动度,如3D复合运动训练台,根据关节活动范围设定旋转角度,训练时也可取平台上的不同位点,改变活动范围。当活动范围接近正常时也可施加阻力使运动员进行离心收缩的情况下练习活动度,往往能使局部软组织得到更大程度的牵拉。


等速肌力训练

等速肌力作为肌力测试评估的金标准,具有安全、有效、可重复性高及结果稳定准确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运动能力诊断、合理制定力量训练和损伤预防及康复等方面。等速肌肉训练可应用于多种运动系统伤病后的康复治疗中,对加速损伤组织的恢复,促进运动功能的改善有良好作用。等速肌肉训练与传统的等长、等张肌肉训练相比,具备有效性和安全性高、训练方式多样等明显优势。

肌力训练:常用于运动系统伤病康复治疗的早中期,以训练肌力为主。训练 中,选用的运动速度谱为:60°/s、90°/s、120°/s、150°/s、180°/s、180°/s、150°/s、120°/s、90°/s及60°/s,共10种运动速度。

功能适应性训练:主要用于运动系统伤病恢复后期的肌力训练。这个时期应进行高速、次大收缩及多次重复的训练,运动速度接近日常活动或竞技运动时的收缩速度(300°/s以上,取决于等速系统的最大角速度)。这对恢复患者日常活动能力,以及运动员重返竞技场有重要作用。


此外,功能强大的等速系统不但具有主动辅助训练模式,可以在感知关节疼痛的后改变既定运动方向,较持续被动训练更智能和有效地应用于早期康复,还具有神经肌肉控制训练,以游戏的形式代入训练,加强损伤部位周围的稳定性。


有氧耐力训练

在运动员康复过程中,使用一些体能训练手段,如利用上下肢训练器或功率车进行有氧和无氧训练,可以有效维持或提高机能水平。利用空气压差减重的跑步机进行训练,可以加强下肢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力量,同时也是损伤运动员常用的安全的体能训练技术。

 

血流限制训练BFR相关研究发现,BFR结合低强度有氧运动(步行和自行车),除了可以引起有益的肌肉适应外,还可以提高受试者的VO2max。

以上这些康复训练方法能够使损伤后的关节逐步恢复正常的活动范围,提高损伤部位周边肌肉的力量素质,并通过改善神经肌肉的协调能力来充分调动神经肌肉的本体感受器,最大限度的恢复本体感觉功能,在有氧训练维持体能的同时,促进受损伤部位运动功能的恢复,从而促进整体身体功能的改善。心理的治疗和心理干预同样重要。作为运动员来讲,应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伤病,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

 


商务合作:010-85800229

官网:www.pukang.com.cn

邮箱:market@pukang.com.cn